Jack Welch在其《商业的本质》一书中介绍了“命运之城”职业评估:“把你的生活想象成两条高速公路:一条路代表你非常擅长的事情,另一条路代表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。两条路的交叉点就是你构建职业生涯最理想的地方。”但很多人连自己擅长什么,喜欢什么都不确定,遑论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。“我至今还对当初那种怀疑自己的虚脱感记忆犹新……”这是本文作者回忆当初并未找到理想工作时的真实心理写照。反观如今,创立The Muse,每天都能为自己喜欢的工作忙碌,这点已经能让很多人为之欣羡。本文编译自The Muse原题为“3 Moves That Made it Possible for Me to Find a Career I Love”的文章。
我在纽约曼哈顿的一间合租公寓里,度过了数年职业生涯。先前,我涉及过很多领域:因为一直梦想在外交部门工作,所以我开始接触国际关系。但我在美国驻塞浦路斯使馆工作期间,对政府的官僚主义感到极度失望,所以后来又去麦肯锡待了几年,作为一名管理咨询师,我的生活紧张繁忙,总是如空中飞人般辗转在各大城市和形形色色的顾客之间。之后,我又在克林顿健康倡议组织( Clinton Health Access Initiative)从事疫苗引进工作,这份工作非常国际化,我也因此把大半家当都搬去了卢旺达的首都,基加利。很久以前,我也觉得有这种工作机会肯定很激动,同时还深信以上任何一份工作都足以成为我的“理想工作”。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,每当我真的身处其中某个岗位时,熟悉的“跳槽癖”就会复发。我无法让自己对某个岗位长期保持热情,也没办法总是笑着为上司做嫁衣。只要想想两年,五年甚至十年可能都会这样度过,我就产生不了任何期盼与激情,更多的是一种恐惧。我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太懒惰,又或者是因为没什么敬业精神。我确信问题出在自己身上——因为很明显,所有事件的共通之处只有我这个人。我知道,很多人都曾陷入和我相似的困境。他们长期假设出某个完美适合自己的工作,勤奋努力地鞭策自己前进,以为职业成就感就在彼岸。但当他们最终实现既定目标,真正处在那个位置上时,才发现一切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。他们不但不反省自己是否找准了方向,反而开始怀疑自己。他们感到羞愧,尴尬,甚至不知所措……相信我,我之前也有过这样的经历。在我创办Muse之前,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我总在原地焦灼徘徊。那你们可能就会问了,我后来是怎么找到能让自己保持兴奋和激情的工作的呢?以下几点或许能给你们一点启发: